新中国成立后,我军后勤系统的将领有哪些?这个问题并不简单,因为不少将领是从其他岗位转入后勤工作的,或是在不同的时期担任过后勤职务。例如,洪学智原本是政工出身,曾做过军事教育工作,也曾担任军事主官,直到解放后才开始接触后勤事务;邱会作则在土地革命和抗战初期负责后勤工作,解放战争时则转为政工主官。
不过,如果深入了解我军历史,会发现有几位将领始终负责着军队的后勤工作,像张令彬、杨至成等人,特别是杨至成,他被誉为我军后勤系统的创始人之一。
杨至成,作为军队中的少数文化人之一,曾就读于省农业学校,在上世纪20年代,这样的学历在军中是相当少见的。当时许多人仅受过几年的私塾教育,能够接受更高教育的人更是凤毛麟角。1923年,杨至成投笔从戎,加入滇黔联军,成为一名军需官,开始从事后勤工作。此时的他,凭借着自己的文化知识,能够熟练掌握账务和打算盘等技巧,正是这一点让他适合从事后勤工作。
1925年,滇黔联军加入国民革命军,并参加北伐,杨至成也在这个过程中考入了黄埔军校五期。在黄埔,他遇到了革命路上的引路人周逸群,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南昌起义爆发时,杨至成作为起义军的一员参与其中。起义失败后,部队南下广州,之后又北上。由于战斗频繁,士气低迷,脱队的人不断增加,最终只剩下约2500人。经过一系列战斗后,这些人逐渐精炼,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。
展开剩余64%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杨至成逐步从机枪连连长,晋升为副官长,并开始投入后勤管理工作。特别是在井冈山,他大展身手,开展了有效的后勤保障工作。
那时的后勤工作并不像今天这样被重视,前线的战斗往往是主流,后勤工作处于从属地位。能打仗、会宣传、搞动员是主要任务,后勤工作往往被认为是支撑性的,尤其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,许多人不愿意从事后勤工作。
杨至成在一次受伤后,被送往医院治疗,身体稍有恢复后,他被要求留在后方担任留守处主任,负责处理伤员的事务。前线缺粮,冬季又来临,部队缺少棉衣。为了让战士们保暖,杨至成想出了办法,他购进了一些布料,用草木灰染色,再交给缝纫厂制作棉服,确保了军队的服装统一且实用。这一行动为后来的红四军军服制作工作提供了经验。
1932年,杨至成担任红军总兵站主任,负责为前线部队运送物资,如粮食、弹药和被服等,并且转运伤员、俘虏和战利品。1933年,他被任命为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,后勤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为了提升后勤保障水平,他还开办了供给干部训练班,逐步把部队的后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。同时,他也创办了军工厂,为部队生产军需物资,进一步完善了军队后勤保障体系。
抗战爆发后,杨至成继续担任军委总供给部部长,但在1938年,他因身体原因被派往苏联进行休养深造,错过了抗战的八年。在苏联,他和一行人被滞留在蒙古乌兰巴托,尽管条件相对较好,但仍然艰难度日。直到苏联出兵东北时,杨至成才跟随部队返回东北。
进入东北后,杨至成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,开始组织建设后勤学校,并发展军工产业。1948年,杨至成担任野战军军需部部长,负责扩建军需工厂、兵站和医院等设施。在这一期间,东北部队的后勤保障取得了显著进展,特别是在部队服装生产方面,东北部队的着装在多个战区中最为整齐。
随着全国解放,军队服装的统一成为后勤工作的重要任务,杨至成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也非常繁忙。考虑到年龄的原因,杨至成随后离开了后勤系统,转而在武装力量监察部和军科院等部门任职,继续为军队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